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子
——從溪水林場之變看黑龍江伊春林區轉型發展的探索實踐
作者:光明日報調研組
“群山為硯水為墨,鋪開興安九尺閣?!毕哪┣锍?,黑龍江伊春,青山蒼翠、綠水環抱,宛如一幅天然畫卷。一大早,原上甘嶺林業局溪水經營所林場退休工人劉養順走出家門,準備收些林場職工采下來的山貨,為自家開的農家院備菜。
“樹不砍了,環境好了,山貨多了,旅游也火起來了。你瞅,我們這兒景多美?!眲B順指著對面的溪水國家森林公園笑著說。不遠處,幾名早起的游客在公園大門前拍照。
2016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時,第一站就來到伊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過去林場為國家建設提供木材是為國家作貢獻,現在林區全面停伐、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同樣是為國家作貢獻。保護生態環境的意義是戰略性的。林區經濟轉型發展是一項艱巨任務,要廣開思路、多策并舉。
黑龍江省和伊春市牢記總書記殷切囑托,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理念,堅定走好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轉型發展之路,老林區正煥發青春活力。
日前,記者與東北林業大學專家學者等來到伊春市,走進上甘嶺林業局公司溪水林場分公司蹲點調研,走訪了解林場經濟轉型、生態保護、職工生活情況,從溪水林場探尋伊春轉型發展的堂奧。
1.豐富產業業態:“十個指頭都數不過來”
站在溪水林場東北側的柏油路上遠望,藍天白云下,道路兩側一棟棟大棚整齊排列,甚是壯觀。南側是木耳大棚,勞作的人們忙著從菌袋上摘木耳;北側是果蔬示范園,幾名工人正把剛摘的油豆角裝上車。
“之前靠伐樹,產業很單一,停伐后收入一下沒了?,F在林場在轉型,搞起多種經營,我們觀念也在變,找掙錢的道道?!蹦径笈飪?,林場職工賈存革與愛人一邊摘木耳,一邊感嘆。
云霧繚繞、郁郁蔥蔥的伊春紅松原始林。王志富攝/光明圖片
2022年是賈存革承包林場木耳大棚的第5個年頭?!捌綍r就俺倆人管理,一年收入有7萬多元。不僅有木耳,俺們這產業可多了,香瓜、草莓、藍莓、農家院、民宿、紅松堅果林……十個指頭都數不過來?!辟Z存革一個個地給調研組介紹。
小興安嶺伊春,素有“祖國林都”“紅松故鄉”美譽,開發建設70多年來,累計為國家提供優質木材約2.7億立方米,上繳利稅、育林基金等近300億元。
為國家作貢獻的同時,“獨木經濟”漸漸難以為繼。20世紀80年代末,林區出現“資源危機、經濟危困”?!澳菚r也是有計劃地伐,但從一天伐十幾車到后來的五六車,林子越砍越薄?!弊隽?0多年伐木工的林場退休職工白金文回憶。
從20世紀90年代初,伊春開始探索脫困和經濟轉型。2000年,國家天然林保護工程正式實施,伊春迎來發展曙光。2004年,伊春市政府發布一號令:全面停止天然紅松林木采伐。2013年,伊春全面停止森林商業性采伐,徹底放下斧頭和鋸子。
“溪水與伊春其他國有林場一樣,全面停伐后,也曾因產業單一,群眾收入單一,陷入困境和迷茫,但總書記的親切關懷和殷殷囑托,給我們指明了方向,現在大家干勁十足?!毕謭龇止军h支部書記秦瑞亮說。
林場職工在晾曬大棚木耳。資料圖片
賈存革帶頭搞黑木耳棚室掛袋立體栽培、張茂林帶頭發展無公害棚室香瓜綠色種植……在黨員干部帶動下,林場建起310棟掛袋木耳大棚、130個無公害香瓜種植大棚,發展木耳、藍莓、藍靛果等產業。
因地制宜、利用森林資源發展優勢產業是轉型發展的重要支撐。近年來,溪水林場積極調整產業布局、豐富產業業態,實現短、長產業疊加發展。
在溪水林場的種苗繁育基地,高2至4米、結滿松塔的紅松隨處可見。一般情況下,天然紅松需生長50年以上才進入盛果期?!斑@么小的松樹就能結松塔?”調研組禁不住問。
“我們用的是紅松嫁接技術,將具備結塔能力的成熟紅松枝作為種穗,嫁接到四年生的紅松幼苗上,經一年嫁接,五年栽植,第十年便能結果,第十二年達到豐產期?!币链荷ど细蕩X林業局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王慶善解釋。
“每公頃能栽植六七百株,豐產期每株紅松可結籽10斤以上,按一斤26元計算,每公頃收益約15萬元?!蓖鯌c善給調研組算了一筆賬,今年紅松嫁接了55萬株,可栽種上千公頃。
從2020年開始至今,上甘嶺林業局公司已完成735萬株紅松種苗培育。林下參已種植4000畝,其中溪水林場1810畝;刺五加種植栽培5000畝。
“這些產業既能給森林增碳,又是向林下要空間、向森林要食物的重要途徑,雖然周期長,但效果好。將來,紅松堅果林、林下參會分給職工,與林業局公司合作經營,給職工一個‘綠色銀行’?!蓖鯌c善表示。
2.擦亮美麗底色:“捧出綠色就醉人”
一場小雨過后,濕潤的空氣氤氳著泥土的氣息、花草的芬芳。遠處,山巒層層疊疊,樹木郁郁蔥蔥。
吃過早飯,調研組與林場108班護林員楊如義一起巡山。過去,他是貯木場的木材裝運工,全面停伐后做起護林員。
去往林區路上,楊如義給調研組“科普”:伊春森林植被是以紅松為主的針闊混交林,近400萬公頃的林海中有近2000種野生動植物在這里生長繁衍,這些都為東北農牧業穩產高產乃至國家生態安全等提供了重要保障。
走進林區,滿目翠綠、空氣清新,令人心曠神怡?!耙链捍筒挥镁?,捧出綠色就醉人?!睏钊缌x打趣道。
綠水青山,護林造林,守好生態底線是前提。在嚴格落實林長制基礎上,溪水林場實行網格化管理,8151公頃的施業區劃分為19個管護責任區,24個專職管護員負責巡護?!拔邑撠?45公頃的管護面積,制止盜采盜伐、防火巡查、林木病蟲害、保護野生動植物?!睏钊缌x細數工作職責,一天走3萬多步是家常便飯。
“跟我后面走,這片兒常有野豬出沒???,這是野豬蹭的?!弊叩桨肷窖?,楊如義指著一棵樹提醒調研組。林木長起來,生態變好了,野生動物也多了,楊如義巡山時經常碰上?!耙柏i皮毛亮亮的,但也怕人,一喊就跑了;黑瞎子愛吃山桃樹樹尖;狍子見了人,喜歡與人對視,我們都叫它傻狍子?!?/p>
正走著,調研組看到一棵樹上掛著牌子“溪水2022年森林撫育116林班1小班、2小班”。
“這是今年1月林場撫育時的標牌?!睏钊缌x說,“僅2021年一年林場就撫育林地1萬畝,輕基質造林3000畝。背苗、修枝、除草,大家鉚足了勁兒,齊心協力把這片綠色林海守護好?!?/p>
王立新講解輕基質容器苗。資料圖片
從曾經靠山吃山到現在養林護林,從森林防火到紅松松線蟲病蟲害防治,一路上,楊如義暢聊林區職工思想的轉變。
巡查防護與撫育造林并舉。近年來,當地除常規造林外,還通過科技手段助力興林護綠。
在上甘嶺林業局公司設在溪水林場分公司的輕基質容器生產車間,“新鮮出爐”的輕基質容器罐整齊碼放,罐中富含滋養紅松幼苗生長的養分。林業局公司森林生態建設部副部長王立新正和工人給新培育的紅松樹苗澆水。
“如使用傳統育苗技術培育造林紅松苗木需4年,且造林黃金期限于春季僅20余天,成活率80%左右。而利用輕基質育苗技術,紅松苗在苗床上培育兩年,再放到輕基質容器罐內生長兩個月就能用作造林或嫁接,春、夏、秋可以三季造林,成活率95%以上?!狈畔聡婌F器,王立新開始講解。
“2021年至今,我們利用輕基質技術培育紅松苗430萬株。該技術與傳統造林成本差不多,但能提高林分質量,較快地促進生態系統功能恢復?!蓖趿⑿卤硎?。
固碳增匯是森林的重要生態功能之一。臨近中午,回林場辦公區中途,調研組路過一塊面積1000畝的生態經營示范林。示范林內還專門建立了一萬平方米的樣地。該樣地在原有樹種、植被基礎上,新增紅松223株、核桃楸52株、云杉76株、人參1860株、刺五加1168株、五味子700株、老山芹4500株。
“建立示范林目的之一是通過精準實施森林撫育,提升林分質量、促進林木生長、增強碳匯功能。第一步,利用1至2年時間,重點建立精準森林撫育標準;第二步,用2至3年時間在部分林場示范推廣;第三步,建立以市場化為目標的碳匯交易中心及林下經濟產業開發企業?!蓖鯌c善為調研組介紹了長遠規劃。
如今,伊春森林覆蓋率達83.8%。10年來,當地新增紅松果材兼用林7.78萬公頃,新增紅松純林0.61萬公頃。
這個暑假,伊春各大景區游人如織。守護好綠水青山,不愁金山銀山。越來越多的伊春人認識到,只有具備厚實的生態底子,生態優勢才能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和競爭優勢。
3.做好山水文章:“好日子幸福綿長”
廚房內剛出鍋的紅燒鯉魚散發著香氣,操作臺上,青翠的油豆角、鮮嫩的西紅柿等整齊擺放。養順農家院,劉養順的愛人楊秋娥剛把一大盆面和好,轉身又把另一大盆面端到跟前。
“做餅子每天得兩大盆面。今天招待從北京來的200人旅游團,備20桌飯菜。這不,也把住在臨街的弟弟、弟媳都招呼來了?!睏钋锒鹜O率掷锏幕顑?,指了指在外頭忙活的幾個人。
拾掇完衛生,劉養順把工具放到一邊,快步走到院子,“你看,街上來旅游的車停得滿滿當當。我干了幾十年采伐工、運木工,做夢都沒想到能開農家院,吃上‘生態飯’”。
秦瑞亮接過話茬:“總書記來考察調研之后,慕名而來的游客特別多。為接待游客,2016年林場主導、帶頭示范的溪水大院開辦,林場辦公室改造為訪客中心,食堂升級為提供餐飲、住宿的旅館?!?/p>
林場鼓勵職工開辦農家院時,劉養順第一個響應。2016年6月,養順農家院正式開業,招牌菜是紅燒魚、排骨燉豆角、貼餅子,沒想到異?;鸨?。旺季時,一天收入達上千元,相當于他半個月的退休工資?!安粌H是我家,咱林場職工的日子都是越過越好,可以說好日子幸福綿長?!闭f起這些,劉養順合不攏嘴。
一人富不算富。隨著游客越來越多,在林場鼓勵下,許多人想試試,但心里直打鼓:萬一經營不善,錢會不會打水漂?地處偏遠、交通不便,過了新鮮勁兒,游客不來怎么辦?
為打消職工疑慮,一方面,林場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讓黨員給群眾帶頭;另一方面,借助伊春市加速推進“三供三治”基礎設施建設和棚戶區改造等民生工程的契機,修路、安路燈、整治環境衛生。
黨員方桂茹頭腦活絡,前些年種木耳攢下十幾萬元。2017年,方桂茹把積蓄全拿出來,將家里的8間房屋進行改造,辦起民宿。
寬敞的柏油路、五顏六色的花海、太陽能路燈……幾年來,隨著林場生態好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天南地北的游客到這里品嘗農家菜、呼吸林間空氣、享受深睡眠,方桂茹家的民宿不斷增收。
在林場指導和黨員帶動下,漸漸地,職工卸掉思想包袱,開辦起農家樂和民宿。
從1家發展到28家,如今,“溪水農家院一條街”已形成民宿集群,遠近聞名?!斑B續3天客滿,”方桂茹翻著手機上的客房信息給調研組看,“現在還不時有游客打電話預訂明年的呢”。
除興旺的農家院,特色民宿、紅色穿越、冰雪體驗等日益興起。2022年年初至今,溪水林場已接待游客14萬余人次。
從方桂茹家走出時,街面上駛來一輛拖拉機?!翱绍娛?,賣香瓜回來了?!鼻厝鹆梁退蛘泻舻?。
“嗯,香瓜可招游客稀罕了,就在西邊道口上,幾筐瓜賣得快呢?!遍_車人回答。一打聽,是林場退休職工謝可軍。
謝可軍把車停在路邊?!敖衲旯腺u得差不多了。家里承包的這5個棚,一個棚收入萬把塊錢?!彼斐鲎笫只瘟嘶?,“黨和政府一直關心咱們。你看,遇到種植難題就到林場圖書室翻翻書,還有專家來給講;農閑時,到大廣場跳跳舞,看看文藝演出,日子像香瓜甜著呢?!?/p>
傍晚時分,在紅松育苗棚里干完活的職工楊建民準備回家,“夏天我和另外3位職工負責苗圃田間管理。冬天在輕基質容器生產車間與20位職工制作容器罐,平時還有造林、撫育,一年收入3萬元。媳婦也有退休金?,F在林場活多,家家搞項目,人人有活干”。
依靠好生態,吃上“綠色飯”,在溪水林場,一個個小康之家在林海里安居樂業。
夜幕降臨,溪水農家院一條街飄出裊裊炊煙,與炊煙一同飄出的還有朗朗笑聲和“幸福味道”。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在溪水,在伊春,一幅山清水秀、天藍地綠、村美人和的美麗畫卷正徐徐鋪展。
4.溪水之變,彰顯“兩山”理念實踐偉力
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伊春深入踐行“兩山”理念,讓老林區煥發青春活力。溪水林場雖“小”,卻是伊春黨員干部群眾牢記囑托擼起袖子加油干,堅定走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高質量轉型之路的縮影。有幾點經驗可供借鑒:
經驗之一:護育并舉、綠色發展,生態惠民為民利民
近年來,伊春始終把森林資源作為最大物質財富、最大發展優勢、最亮麗區域名片,自覺守護小興安嶺林區生靈草木、綠水青山,切實保護自然價值和增值資源資本,養林護林愛林,已成共識,促進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雙贏。5年來,森林蓄積量年均凈增1000萬立方米以上,自然保護區覆蓋率居黑龍江省之首。
伊春市將5月23日設立為“伊春生態日”。扎實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項目建設,天藍、山綠、水清成為常態,山水林田人城和諧相融。加速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經驗之二:升級產業鏈、供應鏈,多業態深度融合發展
伊春堅持“生態立市、旅游強市”,把生態治理與發展特色產業有機結合,升級產業鏈供應鏈,實施“旅游+”戰略,促進多業態深度融合發展;以旅游業為牽動,提升創意設計水平,讓更多創意產品變身旅游流通商品,構建創意設計產業生態鏈。
善于選擇、懂得揚棄,既立足眼前又著眼長遠,因地制宜調整產業布局,不搞“一哄而上”、不搞“大而全”,避免新發展產業“水土不服”。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同時,探索多元化冰雪資源價值實現路徑,努力把冰天雪地變成群眾致富、鄉村振興的金山銀山,讓“冷資源”變成“熱經濟”。
經驗之三:綠富共贏,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同步提升
幾年來,伊春以生態產品價值市場化為突破口,實現森林食品、林業生物能源等與森林碳匯的融合發展。
建設“碳匯伊春暨小興安嶺生態經營示范林”,向森林要食物,向森林要碳匯,向林下要空間,推動形成“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價值轉化的新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模式;以科學提升林分質量、快速提高林木蓄積、不斷增強碳匯功能、合理發展林下經濟、持續增加職工收入為目標,努力打造集生態、經濟、社會三大效益于一體的國有林經營體系;實現森林精準經營,科學利用林緣、林隙等林分空間,栽植果樹紅松、榛子等木本糧油經濟作物、種植林下參、五味子等道地藥材以及栽培老山芹等林下經濟植物,形成農林立體復合經營方式。
(調研組成員:光明日報記者王昊魁、張士英;東北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曹玉昆;黑龍江省伊春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周英東,宣傳部副部長張強)
《光明日報》( 2022年09月23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