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青羊區近年來堅持以歷史建筑保護利用為抓手,生動踐行“應保盡保、科學修繕、活化利用”的理念,積極落實“市級統籌、區級主導、街道主體、社會參與”的原則,夯實基礎,守正出新,在多元籌集資金、活化利用、宣傳展示等方面進行了一系統創新性探索及實踐,初步形成了“保以致用、用以促?!鳖H具青羊特色的歷史建筑保護利用模式。
應保盡保,構建“數據庫”力求“全覆蓋”
2021年以來,青羊區進一步挖掘在地歷史文化資源,通過撒網式篩查、征集市民線索和攝影收藏機構建議等方法,加大力度全域普查轄區內的歷史建筑,尤其在城市有機更新的過程中,針對棚戶區改造、舊城改造等更新片區的歷史文化資源進行前置性普查,避免在更新改造中造成破壞。
抓實資源普查認定工作。2013年以來,青羊區累積增加歷史建筑申報數量,構建歷史建筑資源普查“數據庫”,動態呈現全區歷史建筑資源分布、數量及現狀情況,逐批認定公布了25處歷史建筑,占全市總量的7%,居成都市前列。
從類型上看,有宅第民居10處,近現代代表性建筑7處,名人故居2處,工業建筑及附屬物4處,構筑物1處,商鋪作坊1處。
從特色上看,有反映成都人休閑生活的商鋪作坊,如始于1923年的鶴鳴茶社;有典型的川西民居建筑,如馮家大院、謝無圻公館;有文娛遺存建筑,如峨眉電影制片廠廠房、原成都樂器廠宿舍;有產業遺址建筑,如原成都市精細化學制品廠舊址、原成都漆器工藝廠廠房和原成都自來水廠廠房;有新中國成立前后見證成都歷史進程且具有重要教育意義和紀念意義的建筑,如原四川省立第一甲種工業學校舊址、原中共成都市委辦公樓、原成都市政府辦公樓和錦里西路“環城公路人防工程(事)”等。它們代表著成都各時期不同類型的人文生活、社會活動。各個時代的建筑串聯起來,各具文化價值和歷史價值,形成一個完整的時代發展信息鏈條,構成了成都文脈傳承載體、青羊區的城市記憶。
抓好保護圖則編制工作。在申報資源被認定公布為歷史建筑后,由成都市住建局牽頭,聘請第三方專業團隊積極開展歷史建筑測繪和保護圖則編制工作。目前,青羊區已完成包括馮家大院、鶴鳴茶社、原中共成都市委辦公樓(5、6、8號樓)、原成都市政府辦公樓等11處歷史建筑保護圖則編制工作,其余14處已納入“全面推進歷史建筑測繪建檔三年行動計劃”,力爭2023年內全面完成。
抓細歷史城區風貌提升。將歷史建筑保護融入皇城壩、祠堂街、浣花溪、青羊宮等歷史文化風貌片區和少城(寬窄巷子)、文殊院等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范圍。
通過開展專項保護規劃和綜合環境提升工程,強化建筑分類整治及修繕保護,延續片區傳統格局,保護片區歷史風貌特色,確保與歷史城區整體風貌統一協調,形成以少城、浣花溪為代表的城市特色風貌集中展示區域。
科學修繕,促進“老建筑”呈現“新活力”
“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泵鎸v史建筑的保護和利用這個復雜課題,青羊區科學修繕活化有效傳承歷史文脈,促進“老建筑”呈現“新活力”。
依法合規實施修繕。依托《成都市歷史建筑和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條例》《成都市歷史建筑保護與利用導則(試行版)》,在歷史建筑修繕專項資金使用流程、修繕和裝飾裝修管理、修繕方案審查和竣工驗收工作程序以及消防問題等方面,全面按照市級法規政策、技術規范和年度修繕計劃開展區域歷史建筑修繕和利用,明確政府和業主權責分工,落實歷史建筑保護主體責任,讓保護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強化保護修繕和利用運營的工作支撐力度,促進全區歷史建筑保護工作規范化制度化。
制定專項保護方案。在西御河地塊、羊市街地塊等棚戶區改造項目范圍內,積極踐行“留改建”理念,推動歷史建筑保護利用與城市有機更新相結合。全區25處歷史建筑,亟需復建和修繕的7處,其中復建2處,完成修繕2處,正在修繕1處,擬修繕2處。行業監管部門區公園城市建設和城市更新局堅持分類施策原則,牽頭制定相關專項保護方案,進行科學修繕、精心保護。鑒于馮家大院、九思巷2號建筑兩處歷史建筑位于棚戶區改造范圍內,拆遷過程極易損壞古建本體結構,因此落架保護和選址重建是當前最安全有效的保護方式,已確定實施原址復建和異地遷建保護,項目業主嚴格按照方案及相關標準進行拆卸落架,建筑構件已委托第三方專業機構按相關技術規范要求進行妥善保管。
目前,金秋茶社、原成都樂器廠宿舍、平安橋天主教堂南側民居三處歷史建筑已完成或正實施修繕保護;擬修繕的原成都自來水廠廠房、太升南路282號民居兩處歷史建筑正抓緊完善保護方案。
破解資金籌措難題。積極探索“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多方參與”的合作模式,著力構建“政府補一點、企業投一點、社會幫一點”的資金投入機制,即在市級歷史建筑修繕專項資金撬動下,結合區屬國有企業自籌資金等方式,鼓勵引入社會力量打造的開放型社會創新平臺、致力于歷史建筑活化利用的專業人士等社會資本介入,進行多元化籌措資金,用于歷史建筑修繕、開發、利用等保護工作,有效破解政府資金不足、產權業主“想改卻改不了”導致歷史建筑無法及時修繕保護等資金難題。
“政府補一點”:以德盛路7 號民居修繕項目為例,青羊區總投入經費72.86萬元,其中市級專項資金補助19.37 萬元,區級財政資金投入53.49萬元,市區兩家資金占比分別為26.6%、73.4%。
“企業投一點”:區屬國有企業國投公司擬投入1078萬元,用于馮家大院、九思巷2號建筑兩處歷史建筑遷建保護項目;興光華公司已投入1043萬元,用于金秋茶社、原成都樂器廠宿舍兩處歷史建筑修繕保護項目。
“社會幫一點”:改造項目業主及運營團隊(建筑師劉洋團隊)投入180余萬元改造資金,將位于獅馬路92號的原成都市精細化學制品廠舊址打造成了集“社會主義微空間”“泛公共空間”于一體的“集火實驗室”,用作社區營造及文化創意工作場所。
私人業主陳俊林、李運召投入700余萬元對位于馬鎮街12號的典型川西民居風格建筑——王克俊將軍舊宅進行創造性開發,打造成以街邊小店為載體的“寄廬”(寓意“寄希望于爐火之上,寄美好于庭院之中”),讓凋敝衰退的老舊街區成功煥新。
多渠道拓展保護資金來源,為業主、市場、專業人士等“城市合伙人”搭建合作共贏平臺,降低了社會各方在開展保護利用活動的信息門檻和機會成本,激發全社會的保護共識,形成有效的激勵機制。
活化利用,營造“新場景”催生“新業態”
遵循“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商業化邏輯”,在符合保護要求的前提下,青羊區大力支持歷史建筑的活化利用,優先延續其原有功能,鼓勵發展聯合辦公、公共服務、文化展示、創意設計、互聯網經濟、商業餐飲、民宿酒店等多種功能,發揮人文和功能的雙重價值,倡導歷史建筑以各種新場景的形式呈現,向公眾開發,促使歷史建筑不僅成為城市風貌特色載體,也為新經濟新產業發展提供活力空間,催生特色商業、文化創意等新業態。
推動活化成果創新性應用。當前全區25處歷史建筑中,已積累儲備具有特色商業7家,“辦公+”新業態 7家,民居5家,其余8處尚待進一步修繕保護。
依托“百年藝術祠堂街”舊城改造項目,興光華公司推進金秋茶社、原成都樂器廠宿舍兩處歷史建筑修繕保護與活化利用,在確保原有風貌及結構安全前提下,“修舊如舊”,將現代功能融入傳統歷史建筑,藝術形態與商業充分融合,著力在保護中更新、在傳承中創新,促進傳統區域活力再生。
“集火實驗室”作為藝術、文化和創新類人群提供交互及展示的平臺,向知名品牌或機構出租,定期免費對公眾開放,創新開展社區營造工作,已舉辦舞蹈、詩歌朗誦、繪畫等各類社區藝術文化活動200余次,吸引周邊社區居民參加活動3200余人次;“寄爐”特色餐飲引領消費群體5700余人次。
推動利用效益創造性轉化。經初步統計,截至目前,全區用于聯合辦公、特色商業、文化創意等新業態的歷史建筑年產總價值約1.93億元;產權業主或使用業主運用相關收益投入4400余萬元,反哺于歷史建筑的修繕、養護、開發等保護工作。
由此可見,堅持“保以致用、用以促?!本哂星嘌蛱厣臍v史建筑保護利用模式,已取得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李丙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