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2022年11月11日,為期3天的2022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落下帷幕。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民營文化產業商會會長、絲綢之路國際總商會主席、大唐西市文化產業投資集團董事局主席呂建中出席大會會員代表座談會,以推動數字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發表演講。近日,中國商業史學會副會長、國聲智庫執行主任徐蘊峰對話呂建中,圍繞用數字匠心推動文博行業深度數字化、國家文化軟實力與博物館、數字文化產業與知識產權的關系等話題進一步展開交流探討。
【主要觀點】博物館是文物的保存者和歷史的記錄者,肩負著文化保護和文明傳承的重大責任,承擔著建設、展示與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光榮使命?!笆奈濉睍r期是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關鍵時期,全方位提高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數字化水平,有助于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推動文化強國戰略實施。用數字匠心精神推動數字應用“活化”文博行業,應大力發展以知識產權為核心競爭力的數字文化產業,積極構建文博行業“全生命鏈條”的數字化,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為加快建設數字中國、網絡強國貢獻文博力量。
國聲智庫:博物館在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中承擔著怎樣的使命?
呂建中:文化軟實力是一個國家凝聚社會認同、掌握國際話語權的關鍵性力量。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文化軟實力在綜合國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留下了豐富的物質與非物質遺產,是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首要資源和重要基礎。作為收藏、保護、展示人類活動及自然環境見證物的公共文化機構,博物館承擔著建設、展示與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光榮使命。習近平總書記曾深刻指出:“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痹诓┪镳^這所大學校,我們能直觀地看到五千年文明的輝煌燦爛、獨樹一幟,也能看到屈辱和掙扎,看到奮起與開拓、奮斗和擔當。
十年來,我國博物館事業取得長足發展,備案博物館總數達6183家,排名全球前列。博物館發展質量顯著提升,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服務人民美好生活,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促進人類文明交流互鑒中的作用更加彰顯。2021年,中宣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動博物館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2035年基本建成“世界博物館強國”的宏偉目標。對標“世界博物館強國”及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新時代的博物館不僅要成為展示和傳播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窗口,更要成為提升文化軟實力的新引擎。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建設和提升應成為新時代博物館事業發展的核心目標之一。
大唐西市博物館作為我國首家獲評的非國有“國家一級博物館”,積極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文物工作系列重要論述,以反映盛唐文化、絲綢之路文化和商業文化為主題,致力于保護珍貴歷史文化遺產、發揮社會教育功能、傳承弘揚絲路文化、探索“一帶一路”人文交流新模式,不斷進行著博物館事業可持續發展的探索和實踐。大唐西市博物館整合資源開辦多元化展覽,開館至今共舉辦400多場弘揚絲路精神的教育活動;接待海內外觀眾730余萬人次,以及全國各省、地市數百批文化考察代表團;舉辦六屆民辦博物館發展西安論壇、兩屆絲綢之路國際博物館友好聯盟大會;出版館刊《西市文博》及圖書20余冊,研發創意禮品百余種;發起成立絲綢之路國際博物館友好聯盟,目前已與絲路沿線18個國家的24家博物館建立了友好館關系,出入境辦展近10次,為推動“一帶一路”人文交流與互動搭建了平臺。近日,大唐西市博物館喜訊連連,先后獲評“西安市首屆博物館教育項目優秀案例” “2022年西安市全國科普日活動優秀組織單位及優秀活動項目” “陜西省青少年教育基地”。大唐西市博物館將再接再厲,充分發揮非國有博物館的活力,利用自身資源講好絲路故事,做好中華優秀文化傳承傳播的使者,為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推進文明交流互鑒貢獻博物館力量。
國聲智庫:文博事業、產業順應新時代發展要求數字化進程持續推進,應如何把握文博領域的數字化趨勢?
呂建中:作為中國民營文化產業商會會長單位和中國博物館協會非國有博物館專委會主任單位,我深刻感受到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的高質量發展,互聯網、區塊鏈、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5G、元宇宙等數字技術賦能傳統文化產業、文化事業的期待和重要性。正如我在2022年世界互聯網大會上所說:“文化產業、文化事業有著廣闊的應用場景,迫切需要數字與科技賦能?!?/p>
一方面,數字化成為“讓文物和文化遺產活起來”的重要途徑。近幾年,全國博物館利用“云端”發布館藏、介紹展覽、開設網上展廳等方式,實現了博物館陳列展覽、精品館藏、相關知識圖譜等內容的數字化、創意化、可視化,打破了博物館展覽時空與實物限制,提升了博物館觀展體驗,推動了博物館文化服務方式創新,加速了博物館數字化進程。文博機構積極擁抱現代科技,利用數字技術全面推動文物活化利用,推進文明交流互鑒,使人民群眾更好地感受文物和文化遺產的價值和魅力,為文博事業在新時代高質量發展作出了貢獻。
另一方面,數字化不斷賦能傳統文化業態,使得我國文博行業發生巨大的結構變遷,這個時候要用數字匠心精神推動文博行業從數字化走向深度數字化,積極構建文博行業“全生命鏈條”的數字化,潛心精研技術、做好數字產品,才能在數字時代勇立潮頭。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加快建設數字中國、網絡強國” “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這為我們在文博領域的改革創新提供了根本遵循。隨著文物活化利用事業的推進,數字化手段在文博領域的應用得到了各界的高度重視,相關的政策保障、技術應用和服務規范等也逐漸成熟,文博數字化大發展的機遇已經來臨。
以數字藝術品為例。數字藝術品因其形式新穎、交易便捷、交付簡便等特點,受到市場熱捧,正在成為文博行業探索的新業態。數字藝術品借助新一代信息技術,將中國文明古國、文化大國厚重的優秀傳統文化,以青年一代喜聞樂見的方式展示和傳播,講好中國故事,增進國際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鑒。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博物館推出了自己的數字藏品,讓沉睡在博物館里的千年寶貝不再是“老古董”,逐漸成為被年輕人追捧的“潮流單品”。
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數字文化產業將迎來加速發展期,成為引領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為文化強國筑牢“數字基石”,推動文化數字化成果全民共享。我們愿與社會各界一道,秉持文化與科技融合、價值思維和長期主義的理念,基于新文創與新科技的力量,運用科學的方法和數字化工具,共同探索文博全鏈條數字化的解決方案,為推動讓文物活起來、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國聲智庫:大唐西市集團在推動數字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發展方面做了哪些探索?
呂建中:大唐西市集團作為以文化產業、文博事業、數字科技、現代服務業、戰略投資等為主導的現代化企業集團,為推動數字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發展、助力數字中國建設搭建了三大平臺:大唐鏈、海南國際文化藝術品交易中心、絲綢之路國際總商會。
平臺一,我們攜手院士、專家以及中興通訊、中國移動等頭部企業,致力于數字技術創新應用,在數字文化、藝術品交易流通領域研發了系列軟硬件設備,創建了大唐鏈?;凇按筇奇湣钡陌鏅嗉八囆g品登記交易創新應用項目,經國家16個部委辦評審通過,成為國家區塊鏈特色領域的創新應用試點單位。
平臺二,在國家有關部委和海南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大唐西市與中國文物交流中心等單位共同打造的海南國際文化藝術品交易中心,是集藝術品鑒定評估中心、線上線下展示交易中心、大數據中心、可溯源中心、結算中心、物流中心、展覽中心為一體的綜合服務平臺,助推國際文化藝術品交易流通。
平臺三,大唐西市集團聯合各國商協會共同發起成立的絲綢之路國際總商會,目前已擁有82個國家的218個國家級團體會員,成為助推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文化交流、經貿合作行動隊,也為海南國際文化藝術品交易中心的國際化運營賦能。
國聲智庫:在數字經濟時代,知識產權如何助力文博產業高質量發展?
呂建中:知識產權是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內容和重要競爭力,文博知識產權的保護利用,一直是推動文博創意產業發展的重要命題。進入數字經濟時代,如何通過現代多元化、數字化的知識產權運營方式,管理、使用、保護好這些承載著中華民族基因和血脈的文化內容,使它們煥發新的生機活力,這是當前文博界與知識產權界需要回答的時代命題。
博物館的數字資源是一種知識資本,可以轉化為經濟資本。隨著文博IP的創新發展,著作權的管理與授權成為博物館盤活文物資源、挖掘無形文化瑰寶的首要工具與重要方法。2019年,國家文物局推出《博物館館藏資源著作權、商標權和品牌授權操作指引》,更加細化、明晰了商業授權的邊界,明確了博物館館藏資源授權的內容包括著作權授權、商標權授權、品牌授權和其他授權四類。其中,博物館館藏資源的著作權可以體現在具有再次創作特征的數字信息資源上,例如藏品和建筑的文字介紹、圖像、視頻、三維模型等,博物館可以將這些資源的著作權對外授權,獲得版權收益。
大唐西市集團在技術研發與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建設方面超前布局,致力于為文化藝術品構建完整的生態圈,為數字文化產業長遠健康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大唐西市文化產業投資集團和智庫團隊的專業力量,近年來共承擔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1項;參與制定3個國家標準、1個地方標準和2個行業標準;取得了8項專利、35項版權、近500件商標等知識產權;研發并運營了“藝佳” “嗨藝購”國際藝術品交易平臺,利用區塊鏈技術將珍貴稀有的數字資產與優質的數字內容進行確權并生成數字憑證,供愛好者收藏交易。今年,集團基于大唐西市博物館館藏珍品創作出數實結合藝術品“嫦娥玉兔鏡” “人民昌·中國強”藝術寶鏡等,在“嗨藝購”平臺一經發布備受市場熱捧,體現了以原創為核心的數字藝術品旺盛的生命力和市場前景。
今后,我們要更加努力地推進文博知識產權保護利用的探索實踐,激活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提高文博知識產權在創意產業中的核心競爭力,研發推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彰顯中國歷史文化、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文化產品體系,努力讓中國文博創意產品優質品牌能夠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擴大中國文化在全球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國聲智庫:對于文博產業助力數字中國、網絡強國建設有什么建議?
呂建中:第一,建議依托國家區塊鏈+版權創新應用試點項目——大唐鏈,打造文化數字絲綢之路。借助絲路國際總商會的國際資源和產業優勢,構建多鏈、跨鏈、面向國際的文化藝術品交易的區塊鏈基礎設施和文化數字絲綢之路,為各國藝術品的交流交易搭建文化數字網絡平臺,進行國際文化交流和文化藝術品交易流通,通過確權、確真、確價、確序和確信,解決藝術品鑒定難、估價難和非標準化的三大痛點,助推國際文化藝術品交流和交易。
第二,建議依托海南國際文化藝術品交易中心,打造多品種、多幣種、多語種的交易平臺。結合大唐鏈跨鏈、多鏈的鏈接,為國際藝術品提供鑒定、評估、倉儲、展覽、交易和金融等服務,形成國際文化藝術品交易的“海南指數”和“風向標”,助力海南建設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和國際旅游目的地,促進國際文化交流,推動國際經貿合作。
第三,建議推動形成文化藝術品交易的國際標準和規則,更好地促進國際文化藝術品的交易流通。早在2017年,絲綢之路國際總商會已聯合80余國商協會組織制定并發布了《共同構建國際文化藝術品交易規則和團體標準的倡議書》,形成了在新的國際形勢下,規范促進國際文化藝術品交易的共識。
第四,建議推動國際數字藝術品交易平臺建設,打造面向國際的非居民交易平臺。為加快推進文化數字絲綢之路和國際文化藝術品交易平臺項目實施,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向世界,促進國際文化交流,建議國家相關部門,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在一定授權外匯額度范圍內,面向國際非居民開展交易試點,通過海南國際文化藝術品交易中心的先行先試,與國際接軌,促進文化藝術品國際國內大循環。